一、全球视野 使命在肩
国际教育学院的定位是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相融合的国际化中文教育学院。作为上海大学国际学生的归口管理部门,学院承担全校国际学生的招生、管理、服务等工作,同时具有教学和研究的职能,设有汉语言本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与硕士专业,并面向全校国际学生开设汉语言及国情文化类课程。
国际教育学院(原国际交流学院)于1994年5月组建,2018年5月学校成立国际部,学院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
二、国际育人 全程培养
国际教育学院贯彻党和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始终以“培养适应文化多样性、具有全球视野和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力的国际人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国底蕴、中国情怀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
在常规性专业课程教学中,学院要求任课教师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国际学生的学业要求与中国学生完全一致。针对国际学生学业中的困难,学院出台了《国际学生学业帮扶计划》,为国际学生提供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汉语应用、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课外辅导和基础强化。2021年底,在学校学工办的指导下,国际教育学院于2022年6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学业发展分中心”,围绕学生学业、自主能力、科研活动以及人生规划等展开系统性、针对性、持续性的教育、帮扶和指导。
国际教育学院不仅重视学生的第一课堂教育,还致力于第二课堂教育,积极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已经主办了 15 届上海大学国际文化风情展、14 次中外学生迎新年晚会、16 次中华传统节庆活动、66期“知华讲堂”系列讲座、70余次知华实践等跨文化交流品牌项目,营造了浓郁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互动互鉴。
学院结合本院国际学生汉语语言及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论文竞赛,如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学科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此外聚焦“汉语桥”系列赛事,如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文创意挑战赛、中文影视作品配音比赛、中文演讲比赛,国际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等。
通过各类竞赛不断增强学生“以赛促学、以学笃行”的意识,激励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某一学科知识,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系引领 提质增效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专业建设,以“追卓越、创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战略目标,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2021到2022学年,学校提出了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1511”工程,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层面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形成专业、课程、教材、师资资源等各类质量标准近200项。同时,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建立了校、院、专业相互协同的三级质量保障架构。国教学院根据学校“1511”工程的指示,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标准,结合汉语言及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的目标及特点,进一步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为培养精通汉语言知识、热爱中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保驾护航。
学院自2016年10月成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由学院10名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常规教学的听评课、意见反馈与指导,试卷包材料的整理检查等,为质量保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学院相继成立并完善了教学质量督导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对学院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监管。
学院与北京唐风汉语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国内首家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校企合作研究机构“上大-唐风微课研究中心”,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服务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踔厉奋发 教研并进
(1)课程建设推进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设立学院课题项目基金,为课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学院内部建立核心课程群,组建课程团队20余个,为下一步的校级项目和市级项目进行孵化。经过院级项目孵化、校级项目培养和市级项目的打磨,2019年至今本科共建设课程21门,其中校级项目14门、市级项目2门。各项目进展良好。
项目 | 课程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校级项目 | 2019年度上海大学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建设立项 | 《中国民俗A》 | 常峻 |
2019年上海市领航课程与团队 | 《中国概况》 | 杨静 |
“国际学生知华教育思政团队” | 姚喜明 |
“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团队” | 阚怀未 |
2020年度上海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课程 | 《上海方言与文化》 | 王敏敏 |
《汉字文化》 | 黄友 |
《儒学与当代中国经贸文化》 | 张丽华 |
《中国概况》 | 杨静 |
2021年度上海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首批示范课程 | 《中国简史》 | 张丽华 |
《中级汉语读写A(1)》 | 杨昱华 |
《学术汉语(经管类)》 | 曾艳 |
2021年度上海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 | 《中国神话传说A》 | 杨英颖 |
2022年度上海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 《诗歌朗诵与欣赏》 | 周梅 |
全英文授课 | 《中国概况》 | 阚怀未 |
市级项目 | 2019年度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 | 黄蓓 |
2021年度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高级汉语读写》 | 裴雨来 |
(2)教材建设推进
学院加大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专门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学院使用的所有教材在科学性、规范性方面进行彻查,教师在自查基础上填报相关信息,严格把关教材内容。设立专款专项资助教材出版,由教材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确定立项内容。2020年共立项6本院级教材建设,其中2本已经出版。2021年“1511”工程教材建设申报2项。
2020年共立项6本院级教材建设 |
序号 | 姓名 | 教材 | 出版社 |
1 | 裴雨来 | 《国际中文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研究》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2 | 王敏敏 | 《上海方言与文化》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3 | 黄友 | 《汉字文化》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4 | 张少云 | 《汉语口语基础教程》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5 | 吴卸耀 | 《汉语词汇化语法化例释》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6 | 常峻 | 《中国民俗》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2021年“1511”工程教材建设申报 |
1 | 黄友 | 《汉字文化 生命智慧》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2 | 张少云 | 《汉语语音训练教程》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3)学术会议讲座情况
学院积极推进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学生教学研究会议,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等。2013年至2017年,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出版。自2018年开始,已举办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两册会议论文集,第四届将于2023年8月举行。除此之外,邀请海内外专家,举办各种教学、学术讲座活动,莘远沙龙已举办48期,莘远论坛5期,莘远讲坛已举办九讲。通过教学、学术研讨与交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提升教师本科教学水平和能力,开拓师生的研究视野,提升科研意识。
2019-2023年国际教育学院主办会议汇总 |
序号 | 时间 | 会议名称 | 主办方 | 参与人数 | 参加者 |
1 | 2019.6.22-6.23 | 第二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文学院联合主办 | 100余人 | 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逾50家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及企业的专家学者 |
2 | 2021.6.18-6.20 | 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100余人 | 全国54所高校的专家学者 |
3 | 2020.11.11 |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座谈会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30余人 | 上海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教师 |
4 | 2021.6.25 | 新时期国际学生教育发展论坛 | 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主办、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承办 | 150余人 | 8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留管干部 |
5 | 2021.10.23 | 上海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学术发展研讨会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30余人 | 学术期刊主编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
2020-2023年学术讲座汇总 |
类别 | 序号 | 时间 | 题目 | 主讲人 | 单位 |
莘远论坛系列讲座 | 1 | 2020.10.15 | 语言研究中的事实、逻辑和实证 | 金立鑫 | 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 |
2 | 2020.10.20 | IB国际课程的语言观和语言教育 | 叶军 |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
3 | 2020.10.28 | 语言学学习与语言研究漫谈 | 陈昌来 |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
4 | 2020.11.10 | 情态与情态研究 | 崔希亮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5 | 2020.11.19 | 大数据与语言信息化学习方式研究 | 陈坚林 | 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 |
莘远沙龙 | 1 | 2020.9.13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教学体现 | 苏英霞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2 | 2020.9.15 |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 | 姜丽萍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3 | 2020.9.16 | 全球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学:基于与挑战 | 程爱民 | 南京大学 教授 |
4 | 2020.9.17 | 汉语国际教育者应有的胸怀与情怀 | 孙宜学 | 同济大学 教授 |
5 | 2020.9.18 | 汉语对外3000年 | 姚喜明 | 上海大学 教授 |
6 | 2021.4.30 | 讲中国故事 传中国经验——国际学生知华教育模式探索 | 姚喜明 | 上海大学 教授 |
7 | 2021.5.24 | 中外学生在多元文化课堂上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 安然 |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创院院长 |
8 | 2021.6.5 | 中国文化基地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经验 | 马晓乐 | 山东大学教授 |
9 | 2021.6.18 | 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与新方法 | 吴应辉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10 | 2021.6.22 |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五年规划 | 裴雨来 | 上海大学教授 |
11 | 2021.9.22 | 如何观察和研究语言 | 崔希亮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12 | 2021.10.22 | 被动建课,主动探索——语言类基础技能课程建课分享 | 朱音尔 | 上海大学 副教授 |
13 | 2021.11.17 | 汉语的语体“原子” | 冯胜利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14 | 2021.12.10 | 案例教学 | 张淑慧 | 青岛大学 教授 |
语言认知与习得 | 江新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15 | 2022.2.25 | 第60期教师教学沙龙暨国际教育学院第46期莘远沙龙—上海大学国际本科学生线上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 | 鄢胜涵等8位教师 | 上海大学 教师 |
16 | 2022.6.23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课程建设研讨会”暨第47期莘远沙龙 | 杨昱华 张丽华 曾艳 周梅 | 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
17 | 2023.2.17 | 如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考评组成员眼中的好老师 | 王颀 | 上海大学东京学院院长、上海大学教学考评办专家 |
莘远讲坛系列讲座 | 1 | 2022.11.4 | 汉语语气词研究与情态研究 | 崔希亮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2 | 2022.11.11 | 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 户思社 | 西安外国语大学 教授 |
3 | 2022.11.25 | 如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虚词研究为例 | 马真 | 北京大学 教授 |
4 | 2022.12.2 | 基于《等级标准》的汉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 杨玉玲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5 | 2023.2.3 | 国际汉语语音教学:内容与方法 | 马秋武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6 | 2023.3.24 | ChatGPT与国际中文教育 | 崔希亮 | 北京语言大学 教授 |
7 | 2023.4.14 | 国际法与国际中文教育 | 宋英 | 北京大学 副教授 |
8 | 2023.5.17 | 从补语特点谈汉语教学语法 | 古川裕 | 大阪大学人文学研究科 教授 |
9 | 2023.6.7 | ChatGPT 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差异及其对中文教学的启示 | 梁霞 | 美国华盛顿大学 教授 |
五、锐意进取 远景在望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上海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将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稳步发展国际学历生规模,积极开发境外优质生源基地,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学院积极探索知华教育路径,构建以知华讲堂为主要平台的知华教育模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国际文化活动,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知华友华国际人才。不断拓展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明确学科建设重点,吸引优秀人才,以传统中国文化推广和当代中国国情为重点,筹划高水平项目,为学校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目标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