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上海大学莘远讲坛第三讲——“如何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虚词研究为例”在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马真教授为主讲嘉宾,由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阚怀未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两百余名师生学者参会交流。
(马真教授讲座)
讲座伊始,马真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并努力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包含三方面内容: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做人的基础。讲座聚焦能力基础,特别是从两方面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是注意从“书本”上发现问题,二是注意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
接着,马老师分别用了副词“也”的研究、“曾经”与“已经”的研究;以及“别”的研究、“常常”与“往往”的研究这两组例子,细致地展示了自己在阅读书本与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问题,进而搜集材料、展开思考,并在不断地对比、考察、分析、论证中纠正观点、补充观点,直至获得相对可靠的结论,最终在理论高度上加以总结并产出科研成果的研究全过程。
马真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告诫大家不要盲从、迷信书本与前辈专家的定论,不论在阅读还是生活中都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行不行”等问题;汉语教师遇到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千万不能随意回答“这是汉语的习惯”,也不要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例子,而是要搜集大量的实例及相关的语言事实,层层挖掘,反复验证,“不断否定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肯定自己”。
讲座中的每一个研究主题,马老师都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例句,让大家印象深刻。互动环节,有老师提问这些例句除了来自语料库和书本、日常生活中,还能从什么地方获得呢?马老师认为“大脑是活的语料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好自己大脑这个活的语料库,开动大脑机器去思考。对已经获取的文本资料,也要经常换个角度想一想:可不可以这么说?可不可以那么说?“动脑子才是最重要的。”
(崔希亮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
崔希亮教授全程参与了讲座并予以点评和总结。他回顾了自己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从教后数次聆听马老师讲课的体会。马老师授课言语简练,观点清晰,对研究的每一个语言现象都能“剥洋葱”般地层层深入、条分缕析,特别注重使用最小对比对的比较与多方面多角度的验证,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最后崔老师鼓励大家,语言是个大迷宫,还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有待解决,年轻一代大有可为。
讲座聚焦“研究能力”,内容充实,节奏紧凑,从“问题”入手,结合一系列的具体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研究路径。虚词是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马真教授擅长在“小问题”上做出“大学问”,通过两个小时的交流,与会师生真切地感受到马老师对语言现象的敏锐触觉、对专业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真理的孜孜探求精神。大家纷纷表示今天的讲座值得一听再听,反复回味。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一位研究者毕生的使命与追求。汉语博大精深,还有许多未解的谜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每一位研究者都应以此为己任,在工作与生活中勤于思考,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作出自己的贡献。
(撰稿人:杨一飞)